重庆吃货自由行联盟

海底捞的IPO之路丨这份火锅底料味的招股书,要如何才能与资本牵手?

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
  • - -
楼主

5月17日,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。但海底捞一直因为合规难、行业不规范、负面新闻频出、企业财务透明度不高,及运营模式太重等问题的存在,餐饮企业想要上市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
交易所对餐饮企业的上市要求,又往往事无巨细没有做好准备的餐饮企业都曾无功而返。目前国内餐饮界的上市企业,数来只有十几家。而海底捞这个被业界冠以“标杆”“案例”“头部”的火锅连锁店要上市,引起了资本界的集体骚动。




火锅底料味的招股书


首先,我们研读了一下这份有着火锅底料味的招股书。


2017年,海底捞的营收总额为106.37亿元。其收益由2015年的57.57亿元按35.9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.08亿元,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.37亿元;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.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.94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70.5%。 


火锅在中式餐饮市场占有着最大的市场份额2017年火锅品类占有餐饮业13.7%的市场其中,川式火锅又占火锅餐厅市场的64.2%。2017年,中国有60万家火锅餐厅,2022年预计达到89.6万家;2017年火锅餐厅市场规模为4362亿元,预计2022年能达到7077亿元。



同时,火锅这条赛道,毛利率相当高。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《2018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》中有数据显示,2017年,火锅行业的整体毛利率达到了49.55%。不管是从其发布的招股书,还是从外界的反应来看,为了上市,海底捞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。


而让海底捞难受的另一个问题,在于资本运作之路的艰难。所谓“商而优则IPO”,成功上市,不仅是对一家企业品牌的认可,而且能够对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


海底捞的三四线城市份额


招股书中有一组数据:通常,一个海底捞门店通常在1~3个月内达到盈亏平衡。大部分餐厅会在6~13个月的时间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收期。但是,这可能会被快速的扩张打破。新餐馆的成绩可能没有现有门店的营业成绩好,甚至可能会亏本经营。而海底捞在三四线城市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张。



一二线城市的商超业态可以说是与三四线城市是完全反过来的,一二线城市寸土寸金,固定成本的高企逼得餐饮不得不进商超揾食,而三四线城市工薪消费阶层占主流,有个毛线的人流基数天天逛商场去喂饱这么多商超餐饮。


在海底捞火锅店的成本架构中,2017年其原料成本占比约40%左右,员工成本占比为29.3%。其餐厅全部为租赁制,所以房租投入并不高,2017年海底捞在房租上仅花了4.15亿,占比3.9%。一般海底捞会和物业或房主签订5~15年的长期租赁协议,当然也会和一些商业房地产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协议。



一线城市不等于中国,投资和创业要去到基层,走‘农村包围城市’的战略。二三四五线地区才代表中国,北上广深只代表一部分中国。财志君认为,三四线城市非常适合创业,因为创业成本低,而且没有太多诱惑。企业可以考虑从高往低打。事实上,不仅是创业者,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看到了这一点,当许多人的精力依旧放在一线城市的布局与厮杀上时,一批商业大佬已经转向了三四线城市。那里商机如何?


每个城市的餐饮业态发展都与城市性格和当地消费层次密不可分,但是三线内陆城市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,需要堂食的料理品类始终构不成高频消费。火锅的品质和味道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配料的新鲜度和质量随着海底捞的迅速扩张,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新鲜优质的食品原料,并管理好所有门店的库存和物流,可能会变得困难。




资本运作是关键


“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”,这比2015年至2017年开业门店的全部数量还要高。显然,海底捞从未有过如此快的扩张速度。


在2015年,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露过一组数据:一般年份,海底捞是按照30%左右的扩张速度发展,基本上保持稳定。“我们就2014年慢一点,2013年是91家店,2014年是109家店,2014年发展数是21.1%,2013年我们是按照26.67%,所以我们还降了几个点。”张勇如此说。



张勇的自信在于,海底捞的增长持续稳定,不高也不低,店开的不多,但单店的挖取能力变强了,弥补之后,增长盈利、营业额变化都不大,员工的收入却能急剧增长,而且公司自身的利润、盈利根本不会受到影响。


如果保持稳定的、不紧不慢的增速,这确是比较理想的状态,但如今按照招股书中的目标,大肆铺店的压力卷席而来,海底捞还能不能维持“现世安稳”的状态,就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自身的资本运作一直难有突破性进展,而竞争对手却早已上市且扩张凶猛,再加上后院起火曝出的卫生丑闻,“前有狼,后有虎”的海底捞,如何才能与资本牵手?



举报 | 1楼 回复

友情链接